内高 / 内宽:需根据内部电缆 / 气管的 “总外径 + 数量" 确定,单根管线外径≤拖链内高的 1/2,多根管线总截面积≤拖链内截面积的 60%(预留 S 形运动时的伸缩空间),避免管线挤压导致护套磨损;
弯曲半径:S 拖链的 “最小弯曲半径" 是固定设计值(如 50mm、80mm),必须确保管线最小弯曲半径≤拖链弯曲半径的 1.2 倍,且安装时的实际弯曲轨迹需W全贴合 “S" 形设计(不可强行掰直或过度弯曲),否则会撕裂链节或管线。
长度:S 拖链多为 “定长定制",安装长度需与设备行程W全匹配(误差≤5mm),过长会导致多余部分堆积卡滞,过短会强行拉伸链节,缩短寿命。
S 拖链的固定端(设备静止端)和移动端(设备运动端)需用专用支架垂直固定,且两端支架的 “中心线" 需与拖链的 “S" 形轨迹中线对齐(偏差≤2mm),防止运行时拖链跑偏、摩擦支架;
禁止仅固定一端或用铁丝、扎带临时固定,否则 S 形运动时会因受力不均导致链节脱落或管线拉扯。
安装前需将电缆、气管按 “功能分类"(动力线、信号线、流体管分开),用拖链内置的分隔片或弹性固定夹定位,每间隔 30-50mm 固定一处(尤其在 S 形弯曲的拐点处),防止 S 形运动中管线窜动、缠绕或撞击拖链内壁;
管线两端需预留 “冗余长度"(约为拖链行程的 5%-10%),避免 S 形往复时管线被过度拉伸(如行程 100mm 的 S 拖链,管线两端各预留 5-10mm)。
负载:S 拖链多为轻载设计(额定负载通常≤3kg/m),严禁搭载超重管线(如重型电缆、金属硬管),否则会导致 S 形弯曲时链节应力集中,出现裂纹或卡扣断裂;
速度:高速运行时(如>1m/s)需实时观察拖链状态,若出现 “蛇形摆动"“异响",需立即停机检查(可能是固定偏移或负载过载),避免因惯性导致拖链脱离轨迹。
链节:是否有卡扣松动、磨损(如链节端面出现明显划痕),需更换受损链节或添加专用静音润滑脂(禁用普通黄油,避免污染管线);
管线:是否有移位、护套破损,需重新固定或更换管线。
正常 S 拖链运行噪音应≤55dB(类似办公室环境),若出现 “哒哒声"(链节撞击)、“摩擦声"(管线与拖链内壁摩擦),需拆解检查:
若运行中出现明显振动(如设备共振),需在拖链固定端加装弹性减震垫(如橡胶垫),切断振动传递路径。
粉尘 / 油污环境:需为 S 拖链加装 “半密封防尘罩"(避免粉尘进入链节间隙导致卡滞),定期(每 2 周)用气Q清理链节表面油污,并用专用清洁剂擦拭;
潮湿 / 腐蚀环境:选择耐腐材质的 S 拖链(如 PP、不锈钢 316L),并在链节连接部位涂抹防腐蚀润滑脂,防止金属部件锈蚀(如卡扣弹簧);
高低温环境:低温(<-10℃)下需选用耐低温改性材质(如耐低温增强尼龙),避免链节脆裂;高温(>60℃)下需远离热源(如电机、加热器),必要时加装隔热套。
外观:检查链节是否有裂纹、卡扣是否完整(无脱落、变形),拖链表面是否有划痕(若为塑料材质,深度>1mm 需更换);
固定:检查两端支架螺丝是否松动,拖链是否有偏移(中心线偏差>3mm 需重新校准);
管线:检查管线护套是否有破损、接头是否牢固(无漏气 / 漏电现象)。
拆解清洁:将 S 拖链从设备上拆下,逐一检查链节内部(清除粉尘、油污),对链节连接轴涂抹专用润滑脂(每节用量约 0.5g,确保顺滑转动);
管线检测:用万用表检测电缆绝缘性能(绝缘电阻≥100MΩ),用气压表检测气管密封性(压力下降≤0.02MPa / 小时为正常);
寿命评估:记录拖链已运行时间和往复次数,若接近设计寿命(如增强尼龙 S 拖链通常为 300 万次往复),需提前备置备用拖链,避免突发故障。
禁止 “强行弯曲":安装或维护时不可用蛮力掰动 S 拖链,需沿设计轨迹缓慢调整,防止链节结构损坏;
禁止 “混合使用不同品牌链节":不同厂家的 S 拖链链节尺寸、卡扣结构存在差异,混合使用会导致卡滞或脱落;
禁止 “过载运行":即使短期可承受超重负载,也会加速链节磨损(如原本寿命 3 年,过载使用可能 1 年就需更换);
禁止 “忽视小故障":如轻微异响、管线移位,若不及时处理,会逐步恶化成链节断裂、管线短路等严重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