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垂直安装场景下(如机床 Z 轴、提升机构、垂直悬挂设备等),拖链的固定端位置直接决定其使用寿命、运动稳定性及负载安全性。核心原则是让固定端承受最小的额外张力、控制下垂量,并与运动轨迹匹配,具体可通过以下 6 个步骤系统确定:
垂直安装中,拖链的两端分别连接两种结构,需先明确二者属性,这是定位固定端的基础:
关键禁忌:绝不能将固定端安装在 “运动部件" 上(如随 Z 轴上下动的主轴箱),否则拖链无固定基准,会因重力下垂,导致张力过载或卡顿。
垂直安装的核心是 “运动方向与重力方向一致",需先判断移动部件的运动轨迹(向上 / 向下 / 垂直悬挂),找到一的 “静止基准",固定端必须靠近该基准。
常见垂直场景的固定端基准判断如下:
垂直安装时,固定端需承受拖链自身重量 + 内部线缆 / 油管重量的总张力,若张力超过拖链额定值,会导致固定端断裂或拖链变形。需通过以下公式初步验证:
总负载重量计算:
总重量 G(N)=(拖链单位长度重量 kg/m + 内部线缆 / 油管总单位长度重量 kg/m)× 拖链最大悬空长度 m × 9.8(重力系数)
对照手册验证:
查看拖链产品手册的 “垂直安装额定张力" 参数,确保总重量 G ≤ 额定张力(通常尼龙拖链额定垂直张力 50-500N,钢铝拖链可达 1000N 以上)。
示例:某尼龙拖链单位重量 0.6kg/m,内部线缆总重 0.4kg/m,最大悬空长度 1.5m,总重量 G=(0.6+0.4)×1.5×9.8=14.7N。若手册标注额定垂直张力≥20N,则固定端承载合格。
垂直安装时,拖链悬空部分会因重力下垂,下垂量过大会导致内部线缆挤压、运动卡顿,需通过 “下垂量公式" 反推固定端位置,确保下垂量在允许范围。
S=8RL2
S:拖链最大下垂量(m,需≤手册允许值,通常≤50mm)
L:拖链悬空长度(m,即固定端与运动端在极限位置的直线距离)
R:拖链最小弯曲半径(m,需严格遵循手册,不可小于标注值)
若计算出的 S 超过允许值,需通过缩短悬空长度 L调整固定端位置:
固定端位置需避开设备其他部件(如齿轮、导轨、防护罩),确保拖链在全行程运动中(最高点 / Z低点)无摩擦、无碰撞:
运动到最高点时:拖链的 “弯曲段"(固定端附近)需与上方部件保留≥20mm 间隙;
运动到Z低点时:拖链的 “自由端" 需与地面 / 底部结构保留≥50mm 间隙,避免堆积挤压;
侧挂安装时:固定端支架需与拖链侧面平齐,避免突出部分刮擦拖链外表面。
不同品牌、型号的拖链(如桥式 / 全封闭、内高 / 内宽不同),垂直安装特性差异较大,必须优先参考产品手册的 “垂直安装示意图"(多数厂商会标注固定端位置、支架型号及最大行程)。
若手册无明确案例,需进行空载测试:
按初步确定的位置安装固定端,连接运动端;
让移动部件以 1/2 额定速度往复运动 3-5 次,观察拖链:
下垂量是否稳定(无明显晃动);
固定端连接处是否有变形、异响;
内部线缆是否无挤压、位移;
若存在问题,微调固定端高度(±10-20mm),重复测试至无异常。
必须靠近静止基准端:绝不能装在运动部件上,确保拖链有稳定的张力承载点;
必须满足张力与下垂量要求:通过计算验证总负载≤额定张力,下垂量≤手册允许值;
必须无运动干涉:全行程测试无摩擦、无碰撞,内部线缆状态稳定。
通过以上步骤,可确保
拖链在垂直场景下长期稳定运行,避免因固定端位置错误导致的断裂、卡顿或线缆损坏。